“世纪之舞”音乐会曲目介绍
《坎迪德》序曲 伦纳德·伯恩斯坦
《坎迪德》是伯恩斯坦作于1956年的音乐剧,由莉莲.赫尔曼据伏尔泰同名剧撰脚本,又《老实人》或叫《天真汉》。
《坎迪德序曲》现代而流行的旋律很富有感染力,中段的抒情更是十分优美。
歌剧《坎迪德》,取材自伏尔泰名著。1956年,莉莉安·海尔曼将其改写为剧本,邀请伯恩斯坦作曲。该剧描写了在古代西伐利亚发生的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故事。学者潘格罗斯博士的年轻学生坎迪德,在即将举行婚礼的时刻,国家在战争中遭到了毁灭,他的未婚妻被害,自己也险些遭到被处死的厄运。失去亲人和老师的坎迪德只身去了巴黎,经历了众多的苦难,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无法苟同老师的乐观主义学说。他决心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,但最后却被仇恨和贪婪吞噬了性命。
《坎迪德》序曲以剧中第一幕歌曲的动机为起点,迅速展开,激烈的快板结合美国草根音乐的语汇,在相当程度上展现了正值盛年的伯恩斯坦的爆发力,之后的四分钟的音乐狂飙,节奏与节拍的变化之快更是令人有喘不过气的感觉。全曲在各种音乐画面中来去自如地游走,切换手法老道而不失新颖,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缤纷世界。1957年,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将绚烂刺激的《坎迪德》序曲首演于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。虽然几天之后该剧就在百老汇黯然停演,但此后无数一流乐团对这首序曲的演绎为其增添了无穷魅力,使它成为音乐会上非常受欢迎的曲目。
交响诗《世纪之舞》
李飚/孟可
交响诗《世纪之舞》是打击乐大师李飚与孟可与2010年6月份合作创作完成,原本计划写给两百五十的乐队和十三位打击乐乐手, 规模盛大,配器丰满,震撼的音乐效果能够超出一般观众对打击乐的想象力!乐曲大量使用了诸如锣和钹等中国传统打击乐配器,也用了不少中国古曲中的五声音阶。传统的是百多年前的乐器,巧妙的配器和笔法使得乐曲生动活泼,整曲尽显华丽,音乐的伸缩性极强强,全新的概念让旋律充分的表现出起伏中的呐喊和低声叹息。诠释无尽张力!带给观众全新的听觉享受!
芭蕾舞曲《三角帽》第二组曲 曼努埃尔·德·法雅
法雅(1876-1946,西班牙作曲家)游走于二十世纪各个音乐思潮中,身为一位色彩大师兼古典音乐者,他的芭蕾舞曲有精致的感性和真实的异国风情。除此之外,他的音乐也具有一种他人无法企及的严谨格式。像巴托克一样,法雅能够将民族音乐的模式和特色消化吸收,融入他个人精致的音乐语言中。因此,他所呈现的曲思经常既是创新的,又是从传统衍生出来,而且由于祖国西班牙文化的影响,他的音乐极富生命力。
《三角帽》是法雅受季亚吉列夫(Sergei Diaghilev,他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曾首演过斯特拉文斯基的《春之祭》和拉威尔的《达菲尼与克罗埃》)的委托,根据阿拉贡(Alarcon,法国诗人,小说家)的小说“三角帽”创作的一部类似于芭蕾性质的哑剧音乐。哑剧描述安达卢西亚的城镇磨坊主夫妇相亲相爱,女主人弗拉斯基塔是个美人,丈夫却相形丑陋。在磨坊边有个葡萄园,州长及各种名流经常集会。州长戴大型的三角帽,是官衔的标志。他爱上了弗拉斯基塔,设计把磨坊主抓走,趁机向弗拉斯基塔求爱。在匆忙中,他夜里掉进了河里,换湿衣而穿上了磨坊主的衣服,而逃回来的磨坊主又穿上州长的衣服。因此,州长被误认为磨坊主而遭到追捕的警官的痛打。剧中,州长夫妇间与磨坊主夫妇间因误会引起各种摩擦,充满了戏谑....最后,村民们以舞蹈对州长抗议,三角帽被踩扁,而磨坊主夫妇终于消除了误会,和好如初。
此剧中3首著名的舞曲常以组曲方式单独在音乐会上演出:1,邻人之舞;2,磨坊主之舞;3,终场之舞。
法雅的作曲技巧高超,曲风温暖而抒情,特殊的节奏和器乐安排随处可见。作品中也有一些音乐的“内行玩笑”,包括取自贝多芬《第五交响曲》的元素。乐曲炽热、多变的情感、西班牙阳光下生命与爱情的强烈节奏,都是法雅才华洋溢的见证。结尾终场之舞的霍塔(jota)舞曲传达出伊比利亚半岛节庆中那种令人昏眩、色彩斑斓的狂喜气氛,乐曲内部紧凑有力。
《波莱罗》舞曲 莫里斯·拉威尔
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 MauriceRavel (法)的管弦乐名曲。它具有西班牙舞曲特点,但却明显加入了法国的元素。这首超过十五分钟的曲子乍一听显得十分单调乏味,甚至曾有人称它为“偏执狂的作品”。因为乐曲从旋律、和声到节奏、速度,始终保持不变。音乐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在小鼓和铃鼓的固定音型伴奏下,一问一答不厌其烦地重复进行,而且乐曲始终建立在C大调上,只是在结尾两个小节才转入E大调,但随即又回到了C大调上。据说,另一位法国作曲家施密特首次听到这首乐曲时,曾烦躁地大声问道:“为什么不转调?”可见音乐有其单一的特性。音乐唯一的变化就是渐次增强的音乐及乐队的规模,听起来有一种自始如一的执着感觉,尽管这种执着近乎顽固,不过,这首乐曲所传达出的不屈不挠的性格,一直深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