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 / 剧目集锦 / 交响音乐会

交响乐音乐会《丝路交响》

  • 0513_1

  • 0513_2

  • 0513_3

  • 0513_4

  • 0513_5

  • 0513_6

  • 0513_7

 音乐会介绍

      交响音乐会《丝路交响》,紧扣时代脉搏,以“丝路交响”切入当代主题,以“中国音乐”献礼“一带一路”。用经典作品传播时代精神,用交响音乐讲述中国故事。

      音乐会由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携手多位著名作曲家、演奏家精心打造。充分发挥交响音乐多元包容的艺术特点,力求横跨古今、纵览全域,将中国不同民族、不同地域的各类题材,精巧地设计融合于交响音乐之中。

       音乐会既有脱胎于传统的经典乐曲,又有勇于探索的现当代原创;既有具里程碑意义的民族器乐代表作,又有具鲜明民族、地域印记的交响鸿篇。交响乐团以精巧细腻、沉稳大气的演奏,充分展现出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和海纳百川的中国气派。

曲目介绍

一、《第一交响序曲》(作曲:关峡;10分钟)

运用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勾勒出一段“激情燃烧的岁月”,细腻而真挚的情感在管弦乐声中徜徉。作品满怀深情地讴歌了“为中华崛起”而不懈奋斗的一代中国人的无私精神。宏大而热烈的音乐主题,展现出昂扬向上、锐意进取的中国气派。今天的中国,在“一带一路”中的引领与担当,又何尝不是这种精神继承与弘扬。

 

二、《长城随想》第四乐章(作曲:刘文金;7分钟;二胡独奏:林感)

《长城随想》是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创作于1981年的二胡协奏曲。全曲气势雄浑,不仅继承了优秀的民间音乐元素和戏曲音乐元素,同时还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法,运用丰富的创作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,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,展现出华夏神韵。全曲共分四个乐章:关山行、烽火操、忠魂祭和遥望篇。作者通过对伟大建筑长城的描绘,借景抒情,以独特的艺术格调,讴歌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,畅想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。第四乐章,表现出高瞻远瞩、展望未来的雄伟气魄。

 

三、《茉莉花》(编曲:李文平;3分钟)

《茉莉花》是历史最为悠久、传播最为广泛的中国音乐之一。从宋词《双叠翠》到明清《鲜花调》,从清代的《缀白裘》到《小慧集》,从日本化政时期的中国商船到19世纪英国访华使团,从欧洲各国的音乐书籍到普契尼笔下的《图兰朵》,从江南到塞北,从中国到海外,独具魅力的《茉莉花》作为音乐使者,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,传递中国的大爱。经由交响乐演绎的《茉莉花》,以丰富的音色表达交响世界中茉莉花,悠久的中国曲调流转于西方古典音响之中,交织出别具一格独特韵味。

 

四、《百鸟朝凤》(作曲改编:任同祥;7分钟;配器:龚国泰;唢呐独奏:刘西站)

《百鸟朝凤》流行于山东、河南、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。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,对劳动生活的回忆。乐曲中我们仿佛听到布谷鸟、燕子、画眉、百灵等鸟儿的叫声,表现了生气蓬勃的大自然景象。乐曲共八个乐段:山雀蹄晓、春回大地、莺歌燕舞、林间嬉戏、百鸟朝凤、欢乐歌舞、凤凰展翅、并翅凌空。整首乐曲色彩丰富,旋律优美动人,情绪热烈欢快,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色彩,演奏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娴熟的演奏技巧,刻意对百鸟和鸣,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,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,也表现了劳动人民乐观爽朗的性格和风貌。

 

五、《中国民歌三首》(作曲:鲍元恺;15分钟)

1.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;2.《杨柳青》;3.《看秧歌》

作为《炎黄风情》的三首选曲,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《杨柳青》《看秧歌》表现出浓郁地域风格。贯穿始终的乐队全奏表现了巴蜀的豁达奔放,模拟锣鼓节奏的弦乐拨奏展现了江南的清秀灵动,独特的秧歌打击乐音响衬托出太行的粗犷豪迈。作品运用不同手法处理不同的民歌素材,使原生态民歌在交响乐中焕发出新的活力,展现出一副风格多元、内涵丰富的中国画卷。

 

六、《火把节》(作曲:王西麟;7分钟):

火把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,被誉为“东方的狂欢节”,火把节是中国上古“火”崇拜的遗存,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,昭示着欢乐、希望、和谐、创新。作品对云南少数民族曲调进行了全新的演绎,运用不同的性格主题,时而粗犷,时而阿娜,时而欢腾,淋漓尽致展现出喜庆热烈的民族狂欢场景和积极乐观、豁达开朗的中国情怀。

 

七、《思泉》(作曲:王云飞;移植:王云飞;7分钟;竹笛独奏:喻晓庆)

长征路上,有一位牺牲在遵义的红军烈士,名为“龙思泉”,标题取自其名。“思泉”也有“饮水思源”之含义。本曲以优美、深沉的慢板寄以追思与缅怀,以欢快、喜庆的快板歌颂军民雨水之情谊,以磅礴、大器的广板体现气魄与展望,音乐整体表达了对革命先烈之崇高敬意。该作品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于2016年委约创作,原是为竹笛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,后改为竹笛与交响乐队。

 

八、《良宵》(作曲:刘天华;2分钟)

《良宵》是刘天华先生即兴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作品,篇幅短小精悍,曲风轻快流畅。歌唱性的旋律中,穿插着锣鼓节奏;以近似顿弓的演奏手法模仿小提琴中的拨弦;音程的大跳进行,增加了音区的宽度。伴随宁静舒缓的琴声,含蓄委婉的幸福感与喜庆欢畅的心情溢于言表,令人如临其境,陶醉其中。

 

九、琵琶独奏:《楼兰姑娘》(作曲:刘锡津;移植:聂志勇;8分钟;琵琶独奏:罗慧芳)

1980年,著名的楼兰美女出土于神秘的楼兰古城。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,双目紧闭,嘴角微翘,就像着了魔法刚刚睡去,脸上浮现着神秘会心的微笑。这就是传说中的楼兰公主罗布女王。引人入胜、扑朔迷离的楼兰古城令人神往,唤起了作曲家无尽的幻想和创作欲望。以琵琶——这一来自西域的古老乐器为主奏,运用中亚地区风格浓郁的音乐素材为基因加以提炼发展,采用丰富多彩的和声配器技法,作曲家描绘了大漠深处的神秘古城、草丰水美的罗布泊和美丽纯洁、善良多情的楼兰姑娘。琵琶与乐队《楼兰姑娘》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于2011年委约创作,2016年应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之邀移植为交响乐团版本。

 

十、交响组曲:《哈尼印象》(作曲:邵恩;20分钟)

第一乐章:破晓;第二乐章:乐作;第三乐章:古歌;第四乐章:归天

《哈尼印象》不仅是对哀劳山、梯田和民间艺术的印象,更是对哈尼人信仰、生活方式、审美和民族精神的印象。通过写景、抒情的手法,从山顶日出到乐作舞;从祖训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、战争带来的痛苦到对死亡的无奈和赞美。从精神层面和主观感受。通过清淡、简约的笔墨,对哈尼族给以素描,勾画作者对哈尼人的爱和崇尚天人合一的创作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