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院复排民族歌剧《小二黑结婚》寻根之旅 ——赴山西左权采风综述|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




“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,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。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、一千条,但最根本、最关键、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、扎根生活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,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。随着“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”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,我院开展了一系列采风活动,今年为实现大型民族歌剧《小二黑结婚》的成功复排,4月26-29日,以院长陶诚为领队,带领副院长徐丽桥、总顾问乔佩娟、导演黄定山、剧目部主任孙鸣笛、外宣部副主任王朝卉、舞美设计周丹林、造型设计方绪玲以及主要演员毋攀、蒋宁、冯春霞、李亚男、刘扬、赵阳、常通等深入故事发源地山西省左权县实地采风,真正做到身入、心入、情入,真正明白此次歌剧复排“为了谁、依靠谁、我是谁”,为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
50多年前,著名作曲家马可把赵树理的小说《小二黑结婚》搬上舞台,以歌剧的表现形式,围绕农村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,将个性鲜明的小二黑、小芹、金旺、二孔明、三仙姑等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,反映了进步力量同封建、迷信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和主人翁追求自由婚姻的美好生活愿望,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,令人印象深刻。女主角小芹的名段《清粼粼的水,蓝莹莹的天》更是成为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最脍炙人口的旋律之一并流传至今。时间会模糊有形的记忆,却永远抹不去精深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,美好的东西可以战胜时间、超越空间,《小二黑结婚》宣扬“爱人不爱财”的婚姻之道和敢于冲破枷锁、与落后愚昧的思想作斗争的精神,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。作为国家级院团,我院希望能够通过复排工作,传承经典、发展经典,充分展现优秀艺术作品引领风尚、教育人民、推动发展的社会功能,让传统价值观在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。



当地村干部介绍故事原型






左权县是山西民歌、山西小花戏的发源地,小花戏更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,“左权开花调”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音乐类的榜首。4月26日,我院主创团队驱车400多公里来到左权县,马不停蹄,立刻参与到开花调艺术团演出,为当地观众献艺,向民间艺人学习。


当地文化特色是有歌就有舞,演出现场热闹非凡,当地观众听说有国家院团更是喜出望外,从十里八村纷纷赶来看演出。《亲疙瘩》《桃花红杏花白》等经典民歌以及山西小花戏民间舞蹈《放风筝》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,主创团队享受了一场真正接地气的视听盛宴。我院青年艺术家蒋宁与毋攀不顾车马劳顿,走上舞台为当地老百姓献上《在那希望的田野上》《我的太阳》等曲目,受到台下观众热烈欢迎,多次返场献唱。


在乡间村头的舞台,有专业院团的领导、艺术家,有热爱艺术的民间艺人,有从十里八村赶来的乡亲,还有围绕戏台跑来跑去、嬉笑打闹的孩童,不管身份如何,大家都只是热爱艺术的观众,一起讨论、一起交流,现场气氛其乐融融。有些观众没有位置,就站在拖拉机上挤着看,孩童们则趴在舞台边,大家紧紧盯着舞台、目不转睛,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环节的演出,让我们深深感到人民群众对艺术的需要、对舞台的期盼,那份朴实、简单、动人、真挚的感情,感动了每一位在场的艺术家。


太行山下,有一支独特的宣传队——左权盲人宣传队,他们成立于1938年,在抗战期间,经常进出敌占区,借说唱和卜卦之名,一方面宣传抗日,一方面探听情报。他们走街串巷,以最传统的方式唱着最古老的民歌,成为一道流动的有声的风景线,他们被誉为“活着的阿炳”,是一群带着黄土气息的艺术家。


初次走进盲人宣传队,从他们唱起第一声,我们就被深深地震撼了。在当地,能给纯正演唱“小花调”的人已经不多了,而这些盲人宣传员,他们那浑然天成的声音、真挚朴素的情感句句直击心弦,开启了主创团队对山西“小花调”新的认知。拉二胡、弹电子琴、吹唢呐……虽然他们眼前一片黑暗,但从他们的神情中,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他们心中的光明。曲音刚落,主创团队忙着与盲人宣传队的队员们交流,向他们取经问宝,向他们学习原汁原味的“小花调”。不知不觉中已经日落西山,为了不打扰他们的休息,主创团队决定先行离开。主创团队连夜召开座谈会,决定再次走进宣传队,向他们学习,拜他们为师。


第二次走进盲人宣传队,主创团队与宣传队员熟络了许多,交流互动更加自然。歌剧《小二黑结婚》主要演员现场与宣传队员互动、请他们指教,学习如何将所有的情感融入到唱腔中,提炼出人民群众喜欢的语言、风格、样式,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、内容形式更接地气的中国民族歌剧。


主创团队所了解的小二黑与小芹的故事都是原著里的,这次左权县之行,主创团队去到了小二黑家、小芹家,看到了小说里主人翁的生活环境,听着老乡的讲述,知道了更多小说之外的故事,加深了对故事渊源的了解。在那里,我们第一次知道小说里的人物原型岳冬至和智英祥的故事,但现实生活的故事并不像小说里那样美好,赵树理先生的经典之作让我们知道了“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”的真正内涵。


为加深对故事起源地的了解,主创团队与当地百姓同吃同劳动,在故事女主人翁小芹家三进的院子里吃纯正的山西大锅菜,老乡们手把手地传授青年演员当地风俗习惯,让他们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更深刻的体悟。主创团队还参观了左权将军陵园、八路军革命纪念馆、抗日战争纪念馆,真实地领略当地的抗战历史渊源,理解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。听王艾甫老英雄(《集结号》谷子地原型)讲彭德怀将军、左权将军和一些无名英雄的故事,被英雄人物那深深的爱国情怀所打动,课本里的人物“活”了起来,提升了主创团队的思想认识,更加有利于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。





为期四天的采风,主创团队收获颇丰,不仅深入革命老区一线,向生活学习、拜民间艺人为师,还与当地文艺工作者进行了深刻地交流,了解了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。采风期间,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山西民歌之王石占明老师,石老师现场教学,即兴演唱山西民歌,传授青年文艺工作者演唱技巧和经验。采风结束,收获满满、感动在心,主创团队将带着所学、所思、所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复排工作中,为全面提升民族歌剧《小二黑结婚》的复排质量而不断努力。